國家物聯網專家:物聯網浪潮來了中國必須搶占先機
來源:新華網 作者:cofee 編輯:數字音視工程 2010-09-30 00:00:00 加入收藏 咨詢

所在單位: | * |
姓名: | * |
手機: | * |
職位: | |
郵箱: | * |
其他聯系方式: | |
咨詢內容: | |
驗證碼: |
|
當遇到交通擁堵時,汽車會自動選擇不堵的地段行駛;公文包會提醒主人忘帶了什么東西;衣服會“告訴”洗衣機對顏色和水溫的要求……在不久的將來,這樣的場景通過物聯網就可能變成現實。
物聯網,是指“物物相連的互聯網”,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可以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連接起來,進行信息交換和通訊,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
作為未來信息科技發展的方向,物聯網已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物聯網究竟是什么?它會給普通人的生活帶來什么影響?9月28日下午,國家物聯網專家委員會委員、北京科技大學電子信息系主任王志良教授接受了中國青年報記者的專訪。
中國青年報:7月27日,教育部剛批準37所高校開設物聯網相關專業,就有學校招生了。為什么這么快?
王志良:物聯網被認為是信息產業的第三次浪潮。信息技術發展有“15年規律”,大概在30年前,個人電腦進入家庭,形成第一次產業化浪潮;大概在15年前,互聯網使信息傳輸獲得巨大提升。前兩次浪潮,都給人類生活帶來巨大沖擊,造就了一批巨型企業和新富豪。但在前兩次浪潮中,我國起步都較晚,一些企業雖然在國內舉足輕重,但是和英特爾、微軟、谷歌等信息巨頭相比,差距很大。研究歷史后,你可以理解為什么高校這么著急,不光是高校,各界都在快馬揚鞭。在信息產業的第三次浪潮中,我們必須搶占先機。
中國青年報:第三次浪潮為什么以物聯網為代表?
王志良:有關物聯網的研究,從1999年就開始了,有理論和實踐的基礎。2008年,金融危機席卷全球,美國“兩房”引發蝴蝶效應,這是經濟結構不合理的深刻體現。政界、經濟界都在反思,想尋找新的高科技領域,培育新的產業群,擺脫經濟危機。經過研究后發現,物聯網確實是未來科技的制高點,所以奧巴馬一上臺,就提出“智慧地球”的戰略。
在我國,物聯網研究和建設,同國外相比并不晚。2009年8月,溫家寶總理在無錫考察時提出“感知中國”的發展戰略。今年“兩會”上,加快物聯網研發應用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我做學問這么多年了,從沒看到有一個科技詞語像物聯網這樣,能把政府、科技界、產業界、投資界、經濟界如此高度地統一在一起。因為大家都深深認識到,物聯網是科學發展的必然趨勢,不僅能創造上萬億元的國民經濟產值,甚至決定國家的未來,所以我們一定要有所作為。
中國青年報:物聯網會給普通人的生活帶來什么影響?
王志良:舉個例子,國慶節全家出門旅游,我們可能擔心家里門窗沒關好萬一進小偷怎么辦。但用物聯網技術,我們可以通過手機或電腦隨時看到家里的情況。
老百姓現在最不放心食品安全——吃的東西到底有多少農藥?食物經過哪些環節到了市場上?出了問題追究誰的責任?物聯網農業就能解決這個問題:一塊地裝上物聯網,不僅溫度、濕度、光照都在控制下,物聯網的RFID技術,就像把糧食編上了身份證號,一掃描就能看到所有信息,和現在超市物品掃描條形碼一樣方便。這樣種出來的糧食可能比同類產品貴10倍,但肯定很多人愿意買。
中國青年報:物聯網什么時候可以進入家庭?
王志良:真正進入普通老百姓的家庭還得3~5年后。我認為,首先大規模的應用會出現在移動通信運營平臺上,比如手機支付,上海世博會上就部分地實現了,坐地鐵不用交通卡,手機刷一下就能支付。未來1~3年,大家都會尋求物聯網的應用,3~5年,會逐漸形成產品和固定的應用,在5~10年就比較完善了。
中國青年報:也有人質疑,物聯網是在炒概念,因為傳感器、RFID等技術原來都有啊?
王志良:有些人認為物聯網是忽悠,那是沒看明白。物聯網的本質就是技術的集成。這些技術原來確實都有,但連在一起綜合地發揮作用,才剛開始。
中國青年報:中國科技缺乏創新,特別是和生活聯系不緊密這一點,一直備受詬病。物聯網能在這方面突破嗎?
王志良:物聯網的最高境界是服務。就好比音樂的音符都有了,奏出美妙的曲子一定要根據不同的實際需求去挑選和排列組合。中國人擅長這樣的集成和應用創新。
以前,中國的科技界和企業一般不愿意為科技創新投入,認為先行者就是“先烈”,后面的人做的時候,就有了經驗教訓,相對比較容易,能得到利益。現在不一樣了,物聯網有國家支持,已經把錢準備好了,這就是鼓勵各界去找應用,去創新。現在的企業也越來越有前瞻性了,像中國移動在無錫物聯網產業研究院前期投入了50億元開發項目,將來它的回報可能是500億元甚至上千億元。
中國青年報:和其他國家相比,我們做物聯網的競爭力在哪兒?
王志良:一方面,我們有別人不具備的優勢,比如網絡規模和市場容量都是得天獨厚的,如果做好了,產生的經濟效益會遠遠大于外國。另一方面,人家的技術還是比較先進,應用得也巧妙,我們得學習。比如商業信函查找很麻煩,日本索尼公司就做了一個非常小的物聯網標簽,放在公文包里,40封信一起放在檢測儀器上,1秒就讀完了;還有的標簽放在衣服上用水洗都不會壞。
中國青年報:現在開設物聯網專業的挑戰有哪些?
王志良:物聯網專業對老師的挑戰太大了,需要老師懂自動化、計算機、通信、傳感器儀表等,現在基本上沒有老師對各個領域都精通。這和40年前開設計算機專業的挑戰,是一樣的,當初也沒有老師會計算機。
今年,教育部、工信部組織各高校的專家、學者開了3次會,大家的共識是,師資先從計算機、通信、自動化等專業抽調,但不能簡單地拼湊專業,而應圍繞物聯網的技術需求去講這些課。
雖然學科定義、教學主要內容、界限等問題尚需探索,而且師資、教材、實驗設備等都面臨挑戰,但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這正是我們各種不同行業背景、不同層次的學校以物聯網專業為平臺,進行中國高等教育改革、探索的大好機會。公眾一直批評中國的高等教育不能滿足社會需求,物聯網專業的學科特點正好給了我們極大機會去探索,去發現。
評論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