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與企業文化的思考:歸零與團隊
來源:中國數字音視網 作者:Ann 編輯:數字音視工程 2010-02-02 00:00:00 加入收藏 咨詢

所在單位: | * |
姓名: | * |
手機: | * |
職位: | |
郵箱: | * |
其他聯系方式: | |
咨詢內容: | |
驗證碼: |
|
“這位是業界評論家郭開森……”在參加一個沙龍時,主持人不由自主地這樣介紹我。我馬上站起來說,對不起,請在我的名字前加上“玄鳥傳媒CEO”。
是的,若干年以前,我的名字是跟某著名媒體聯系在一起的,也許是21世紀經濟報道、IT經理世界或者是新浪網。但是,現在我的名字前面是一個不知名的企業——玄鳥傳媒。我要讓公眾了解,我的名字是和她在一起的。雖然這是一個不知名的服務型企業,這樣的企業,在北京少說也有3000家。但是,這個企業是我自己創立的,流淌著我內心創業的原始沖動。
任何人或者企業,從不知名到知名,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是一個又一個郵件,一次又一次電話,一場又一場訪談或者活動聚積起來的。我現在仍記得剛做記者的時候,我在給別人做自我介紹時,別人問我,21世紀經濟報道是做什么的,為什么你們報紙的名字這么長,你們報紙是不是22世紀就不辦了,等等,這些現在看來很奇怪的問題。那是在2001年年初。報紙的發行量從零到10萬份、廣告額從零到1000萬、3000萬、5000萬,我經歷了整個過程。我現在回味起來,仍然很興奮。因為那是真正的激情燃燒的日子。
回顧21世紀經濟報道的創業歷程,是為了讓我的朋友們了解一個常識:企業是由小變大的,公司是由不知名到知名的。姚明不是出生的時候就長成小巨人的身高的。
因此,人人都留戀平臺,人人都希望在品牌企業工作。但是,有沒有人想過,所有的品牌,都是從零開始的。為什么不敢于歸零呢?
很多企業家內心深處,其實,總是非常的焦慮。心態的平和,不在于你擁有多大的企業。只有,什么時候敢于歸零了,像史玉柱那樣,多次咸魚翻身,什么時候,心態才能真正平和下來。這里面,最本質最核心的,是品牌和團隊。
每一個人,其實都是在一個企業平臺上工作,都需要肩負企業品牌的維護和傳承。這是完全在業務之外的思考和堅持。品牌往往在關鍵時刻,比任何業務都重要。而品牌的內在魅力,則一定是企業文化。
前一陣子,遇到一個創業3年多,年營業額過億的公司老總。我問他下面的人力資源副總裁,你們公司的企業文化,可以用一兩句話總結一下嗎?那位女士說,對不起,我們內部正在總結。這個回答是很令人失望的。
我要說一句話:沒有文化,實在太可怕。
所以,我們的企業,不要再去抱怨,找不到合適的人才。因為最重要的是,你有沒有文化,是否有足夠的張力,承載人才、培養人才、容納人才。
我們雖然是一家第三方服務公司,并不在媒體這個中央球場,沒有令人羨慕的光環。我們做的是無形的服務,不是有形的產品。但是,我們仍然有自己的企業文化。我們給員工上的第一課,就是企業文化。我要求自己的同事,在任何場合,面對任何人,都能夠準確無誤地說出自己的企業文化三個要點:贏的文化、超出預期、透明溝通。
在最近的幾次網絡事件中,我一直在反思自己的思考方式。最后的結論是,我還是覺得,個人不足道也,集體和組織的力量是企業的根本。在關鍵時刻,個人要服從組織。
業務可以丟,但團隊不能放棄。而如何培養、吸收和容納人才,這是一個開放式團隊最重要的根本。一個中國人是條龍,十個中國人難道就一定是蟲嗎?標準化動作制定后,如何發揮個人的作用?中國足球在宣告中國男子體育運動在團隊合作上失敗后,我們的企業主應該進行怎樣的自我反思?等等。
2010年,中小企業生存的外部環境也許要比2009年更為惡劣。如何打造一個戰斗的團隊?“贏的文化、超出預期、透明溝通”如何落實到我們這個不大的組織和團隊中去?
以上兩大問題,目前還沒有答案,僅當思考片段,記錄下來。
評論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