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傳志文化復興 狂擠毛巾之外的隱性力量
來源:中國數字音視網 作者:Ann 編輯:數字音視工程 2009-11-28 00:00:00 加入收藏 咨詢

所在單位: | * |
姓名: | * |
手機: | * |
職位: | |
郵箱: | * |
其他聯系方式: | |
咨詢內容: | |
驗證碼: |
|
當被《環球企業家》問到聯想集團最艱難的時光是否已經過去時,復出近10個月的柳傳志口氣肯定得不容置疑。
柳的底氣來自2009/2010財年第二季度財報—17%的全球PC銷量增長遠高于2.3%的整體市場增幅;全球市場份額創下8.9%的新高,費用率則為收購IBM PC業務以來的最低點9.5%;結束連續3個季度的虧損,盈利5308萬美元,即便除去減持金山軟件股份等所得的3800萬美元一次性投資收入,仍盈利1508萬美元。
這些數字足以讓一度籠罩在2.64億美元季度虧損陰影下的聯想集團長舒一口氣。其上一次出現巨額虧損還是1997年,彼時柳傳志正陷于北京、香港兩線作戰。據說,當時聯想改組時曾讓所有人在幾天內進行批評與自我批評,討論清楚什么是好的組織構架,分析出自己所在團隊的問題及改進之道,當天晚上考試,回去就要改變現狀,最終某個沒能在一年內改好的部門被毫不留情地砍掉。
難以從聯想處驗證此事的真偽,以及過去10個月是否有類似故事上演,可以肯定的是,分別重新出任董事長與CEO的柳傳志和楊元慶,二人再造聯想的成效已經初步顯現,原來準備3年才見的分曉不到一年就已實現。柳傳志的賭注似乎已經贏得翻盤。
這種恢復速度多少出乎聯想的意料。“(為轉折)預先謀劃的遠遠超出現實,沒費那么大勁。”柳表示。但好轉并非從天而降。從今年2月復出直到4、5月份,柳傳志幾乎將全部精力投入其中,即便人在聯想控股,所想的也是聯想集團。最讓他和整個董事會擔心的是,虧損的壓力和對CEO阿梅里奧(William Amelio)的撤換是否會在高管層引起震蕩,以及這些骨干能在多大程度上發揮出自己的積極性改造聯想。
不過,柳傳志很快就從高度緊張中放松下來,參加的會議越來越少,出席的只是關于企業文化和一些極重大事項的討論,因為他搭建起來的以楊元慶為首的管理層開始有效運行。現在,楊在集團內部威信很高,而且有了足夠漂亮的數字擺在董事會、投資者和外界面前,柳所需要做的,是繼續給予他們支持和監督。
被柳贊為“學習能力非常強”的楊元慶過去幾年一直在盡可能快地改造自己,以期成為能負擔更重大責任的領導者。經濟危機對聯想的沖擊多少加快了這一進程,如今,他在聯想扭虧中的表現已能從柳那里得到98分的評價,被認為在培養和使用人才、戰略的制定和執行乃至英文方面都有長足長進,且能以身作則
文化上的回歸撐起聯想戰略和財務上的轉折。正如柳傳志對本刊所言:“整個軍隊都打光了,還剩幾個人,但只要那幾個人和那面旗還在,就會重新把好的東西發揚起來,會再生。文化和核心價值觀就是企業的魂,其實聯想一直都有這些東西,只不過在那個階段放手讓人家先做,但我們一直在看著。今天聯想又把這面旗舉起來了,更兼收并蓄,把更好的東西舉得更高。”
在狂“擠毛巾”之外,讓聯想迅速扭虧的隱性力量
重新上路
毫無疑問,經濟危機只是聯想集團危機爆發的導火索。即便沒有突如其來的市場轉向,累積的負面力量也遲早會爆發。
聯想一度陷入大型國際企業信息流通不暢和目標管理失效的弊病中,從下到上都存在失焦和執行力渙散的問題。信息流通的不暢和不充分最終給各種未能實現的目標太多借口,而且使董事會與管理層間的信任出現裂痕—管理層希望減少一些利潤去支持IT系統改造,也希望對員工提出特殊激勵,但因為以前提出的要求得到了支持卻未能實現目標,這些新的議題即便很合理,討論起來也頗為費勁。但現在,“會已經好開多了”。
柳希望打造的是“真正有主人的企業”,為了實現這一點,必須有說到做到的求實作風和發揮主人翁意識的盡心盡力。強調這些優質DNA對胸懷國際化夢想的聯想尤為重要,因為在中國已被證明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業務模式,要復制到其外的國際市場并不容易。
過去,聯想在國際市場復制中國經驗的方法是派人出去指導當地團隊,但事實證明效果并不好,當地團隊已形成自己多年的經驗和認識,天然會對空降者產生隔閡。現在,聯想的新興市場集團在繼續外派的同時,更多將業務潛質好,且對聯想文化認同感強的當地人才選拔到中國,根據他們各自的特長和問題進行定制培訓。
每年每個區都會有一人被送到北京,進行為期五六個月類似“中央黨校”的培訓。除了產品和渠道等具體工作上的學習,他們還需要認識更多中國同事,了解各個層次、方面的資源和運作情況,感受中國總部如何管理團隊和業務。即便是管渠道的來,也會被安排同管財務的吃飯,而且每周都會同高管進行一對一的談話。經過彼此的文化感染,受訓者回國后往往能與被派去的中國同事更默契地合作。
相比之下,為期3天的短期培訓更側重樹立起新興市場員工對未來的信心。聯想會把受訓者帶去不同省份,直接面對最前線的銷售人員和分銷商、零售店面等合作伙伴,讓后者來講述在過去多年是怎樣與聯想一步步共同走到今天。
這種優秀本土樣板的展示通常能給受訓者帶來震撼性的教育,因為國外員工經常把聯想在中國的成功歸結于品牌影響力,因此在市場份額不到10%的當地市場,聯想傳授的中國經驗被認為未必適用。而在親眼看到聯想如何從微不足道的小份額做到今天的大規模后,國外員工很容易產生聯想和共鳴—10年前的中國市場在規模和成熟度上都與今天的新興市場類似,如果中國市場能做到這么強大,他們自己在三五年后也能成為輝煌的創造者。
當然,要找到非常適合的中國樣板并不容易,但榜樣的力量不在于某項具體操作的復制,而在于教授普適的方法論和傳承根本的企業文化。“我們的培訓是要讓他們(國外員工)知道聯想不僅要把事情做好,還想把人培養起來。只外派中國員工會讓當地團隊覺得被接管,把他們的人才引到中國來,他會覺得你是關心重視他的,這就是很好的強心劑。當他們學好回國,被授權做自己的生意,這就會讓他有主人公的精神。”聯想集團副總裁劉曉林對《環球企業家》表示。
這種做法已被證明其效用。以印度為例,今年第二、三季度市場份額的增長和完成任務的比例大幅提高,每個月都超出指標,就在一年前,這還是一個表現持續低于預期的市場。這種轉變背后并沒有隱藏任何高深的做法,仍是聯想在中國已奉行多年的貼住當地合作伙伴這一經驗。不同的是,來自中國的經驗這一次真正發揮了作用—如能贏得合作伙伴的信任,使它們在聯想品牌知名度尚不如競爭對手時就緊跟自己,高額增長自然會實現。
在新興市場的這種培訓嘗試意義重大。在聯想“兩個拳頭、兩個產品線、兩套商業模式”全球化戰略中,新興市場的交易型業務應屬重中之重。成熟市場受到的危機影響已見底,但尚未大規模恢復購買力,當務之急是穩住腳跟頂住惠普和戴爾的進攻并為將來做準備;貢獻49%銷售額的中國市場仍有增長空間,但可能更多是出于慣性和市場的大勢而非突破性的成長,并且市場向低端的傾斜和零部件價格的上漲使利潤率提升空間有限—這使新興市場成為聯想戰略中的關鍵,如何讓這些市場的人繼承聯想文化的精髓并提高戰斗力,直接關系到聯想未來的發展和業績。
整體而言,現在的聯想集團指令更清晰,行動力更強。比如,向發達市場傳授中國業務經驗一直非常重要,但過去僅停留在講清楚就算完成任務的階段,多年累積起來的經驗到底有沒有真正被理解執行,并不在考慮范圍內。現在,這是楊元慶親自主抓的幾項工作之一,對北美市場輸出經驗的專題討論會已進行3次,每次開完會都會梳理出要完成的任務,還會再次召集人馬檢查執行情況。這種對執行力的強調和強化,成為聯想戰略落到實處的保證。
如果柳傳志目前還有最擔心的事,那就是聯想集團如何應對已出現的行業變局并獲得更大成功:“現在比較大的事就是迎接變革,我們準備的東西是不是對得上,心里還沒有把握。但對不上也要做,反正要調整。變革方向就在朦朦朧朧的遠處,但不能一把就定住戰略位置,真定住反而要出事。只能說三五年后大概將是個什么方向,然后越弄越實,到臨爆點的時候就已經準備充分了,然后就可以發力。”
評論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