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GB激光 VS 小間距LED,一文看懂高端電影院線屏幕之爭
來源:數字音視工程網 編輯:xiaotiao 2018-09-21 08:48:57 加入收藏 咨詢

所在單位: | * |
姓名: | * |
手機: | * |
職位: | |
郵箱: | * |
其他聯系方式: | |
咨詢內容: | |
驗證碼: |
|
我叫小微,是一個LED從業者,同時我又是一個電影的狂熱愛好者,英文名:不去電影院看電影不舒服斯基。
一直想去感受LED影院,憋了快一年,沒憋出一張去韓國的機票
但是!沒吃過豬肉也見過豬跑,談談未來電影院線屏幕之爭,還是可以的。
和我們在外面看到的戶外LED大屏幕相比,影院對于畫面的亮度以及畫質有著更高的要求,它需要借此黏住忠實的影迷們。如果不能夠呈現卓越的靚麗色彩和清晰度的畫面,許多觀影者(例如我爸媽)就會念叨:“電影院有啥好看的,還不如在家看電視。”所以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影院在擴建時,開始選擇更優質方案,來保證自身的價值最大化。
首當其沖的就是電影放映光源,傳統的電影放映機大都采用高壓氣體放電燈(HID)作為光源,一個燈泡在高亮的模式下,僅僅能使用幾百個小時,放映一場電影的成本很高,為電影院帶來了很大的成本負擔。
有些影院為了壓低成本,使用亮度已經衰減的燈泡來放映影片,這就是很多觀眾反應畫面亮度不夠的原因。另外燈泡在色彩、能耗方面都有劣勢,在當今這個時代,尤其是家用電視越來越大、視覺效果越來越好的背景下,傳統的放映機已經不能滿足影迷們的觀影需求。
設備廠商明銳地嗅覺到這一趨勢,在近年不斷在新光源上加大研發力度。如氙燈和激光光源技術,其早已被應用到數字影院放映機,而2017年,三星把高亮小間距LED屏對準高端數字放映機領域,電影領域一時狼煙四起,那么各大光源有什么亮點?誰會在技術和成本的廝殺中脫穎而出呢?
投影系同門廝殺:RGB激光、熒光粉激光、氙燈
氙燈大家都很了解,很多汽車前大燈就用的是氙燈,那么什么是RGB激光和熒光粉激光,他們之間有什么不同?
RGB激光顯示技術是采用紅、綠、藍三基色激光器,按照一定的比例配比,直接耦合成白光輸出。
激光熒光粉顯示技術則是采用單色激光(即藍光或紅光激光),結合含有紅、綠、黃等熒光粉的單種或多種顏色旋轉熒光粉色輪技術而產生白光的激光放映技術。
為了顯得權威一點,小微選取了全球電影投影機的龍頭品牌:巴可,并在其產品中選取了RGB激光、熒光粉激光和氙燈電影放映機中市占率最高的三款作對比。
結論:維護成本上,激光完勝氙燈。
亮度PK:RGB激光>熒光粉激光>氙燈
在電影放映的各種指標中,色域和亮度是最重要的兩個指標。
先講亮度,為什么亮度重要?
為什么我們看3D影片的總覺效果不佳?其實這和投影畫面的亮度有很大的關系。因為3D技術的原因,現在被動3D眼鏡都會很大程度的降低影片的亮度。而亮度其實是畫面質量的重要一環。沒有亮度畫面的明暗對比就出不來,對于3D影片來說,眼鏡帶來的亮度衰減使得畫面的效果就打折扣了,因此投影機的亮度不夠,真的是非常的致命。
目前很多影院3D影片的亮度只是2D影片亮度的15%到30%
所以我們來對比價格差異不大的熒光粉激光和氙燈,對比度和放映機輸出亮度都是熒光粉激光獲勝,而RGB在這兩方面更是大幅領先。
色彩PK:RGB激光>熒光粉激光>氙燈
那為什么同樣是激光,RGB要近350萬,而熒光粉只需80萬,原因除了翻數倍的亮度之外,就是色彩。
從目前來說,在色域方面最為電影行業接受是DCI-P3標準。氙燈則是最接近就這個標準的光源。
而激光熒光體在色彩轉換的過程中,有50%以上的光能被損耗,轉化效率低下,直接導致了畫面亮度的降低。為了達到目前數字電影機普遍適用的DCI P3色彩標準,工程師不得不犧牲亮度,保證色彩。所以熒光粉激光目前只能基本滿足DCI色域,在色彩上和氙燈差距不大。
RGB激光光源發射光譜為線譜,輸出光譜寬度極窄,使得色彩純度接近 100%,因而色彩分辨率高,色彩飽和度為傳統顯示的100倍以上,因此人眼所能看到的色域中,液晶只能再現27%,等離子為32%,而激光的理論值超過90%。同時理論上只有獨立波長才可以達到色域能最高標準的Rec.2020色域,這一點也是唯獨 RGB技術可以實現的。
如果被上面的專業名詞繞暈了,那就記住兩個字:唯獨
那么剛提到Rec.2020色域和上文提到電影行業標準DCI-P3差距有多大呢?
請看下圖:
由此圖可見,Rec.2020在色域方面全面超越DCI-P3
結論:
維護成本:熒光粉激光
亮度:RGB激光>熒光粉激光>氙燈
色域:RGB激光>熒光粉激光>氙燈
說了這么多,主角LED呢?
高端市場的對決:RGB激光VS 小間距LED
由于LED電影屏還未大規模量產,所以選取三星于2017年7月研發的首款商用LED電影屏“Cinema LED”中的一些參數作為對比。
>>亮度:LED屏勝
這塊屏幕融合了集成HDR技術,這面純黑屏幕的峰值亮度將比傳統投影儀高10倍,達到500尼特(146 fL),這塊LED電影屏,尺寸為10240x5400x68(mm),通過換算我們可以粗略得到輸出亮度為110000lm,高于RGB激光的56000lm。
>>色域:RGB激光勝
Cinema LED在HDR技術的加持下能夠在峰值亮度下呈現完美的色彩準確度(DCI-P3色域),但是DCI-P3色域離RGB激光達到的Rec.2020色域還有一段差距。
>>維護成本:RGB激光勝
RGB是固態光源,無需時常更換光源,30000小時后光衰減20%。而三星方面稱提供超過100,000小時的持續亮度,從而在五年的時間內提供低于激光投影機的總體成本。
但我們需要考慮這款電影屏使用約880萬顆LED,而目前大部分所見的LED屏多多少少都有壞點,如果不及時進行維修,就會形成擴散,進而影響別的正常亮點,最終導致顯示屏部分或整體顯示不正常。如果換燈泡的話維修起來會很困難,通過換LED屏單元的話,又會提升LED大屏的維護成本。
>>其他缺點:
激光放映機的機身上,會找到一個標簽,如下圖:
它表示放映機最佳工作環境,溫度應該控制在20℃-26℃,這個是對激光光源最有利的條件,也是保證激光較長壽命運行的基礎。顯然,激光一旦開啟,溫度迅速升高,很快就會變得很熱。這時,就需要一套外部特制的冷卻系統為光源乃至放映機整體降溫。
冷卻系統中的外部的液冷系統體積較大,達到701 x 701 x 800 毫米,再加上放映機本身體積744 x 1445 x 706 毫米,對影院面積要求較高,而且為了保證良好運作還需要每周清洗底面的過濾網。
LED:
1.Cinema LED電影屏長10.3米,這個尺寸對于 LED 屏幕來說已經非常大了,但它還是比普通的電影銀幕小一些——通常電影屏幕標準是13.5米到21.6米長。
2.傳統銀幕的建聲是將左右主揚聲器、中置揚聲器和低音喇叭放在透聲銀幕的后面,在安裝的時候也有很大的自由度。目前可透聲LED幕布仍在研發階段,音響只能安裝在屏幕下方,對聲場定位技術要求高,短時間會增加成本。
那么在性能和成本上都不占優勢的LED,是否只是廠家的噱頭,無法與激光投影的競爭中生產下來呢?
不一定!
Mini LED在電影屏的前景:
2018年開始,新一代大尺寸液晶生產線的量產,8K概念會成為即4K之后的另一個熱點。這一點上電影業不會例外。而數字放映機產業現在還沒有可靠的,用于8K放映的高品質方案。目前,小間距LED技術已經日益成熟,利亞德、奧拓電子等廠商都已經推出8K小間距顯示屏。
同時8K的需求在將來就可能會需要應用到Mini LED技術,Mini LED技術可以解決像素顆粒化問題,不過Mini LED更小尺寸,同尺寸屏幕需要更多單元,那么壞點出現的幾率更高,維護成本更貴,因此Mini LED電影屏還需一些時日。
隨著特效大片在全球的風靡,電影院市場頗為重視畫面更新率(High Refresh Rate)。一般數位電影院畫面更新率為24 fps,采用LED小間距顯示屏,影像呈現上畫面更新率即可透過顯示屏解決,大幅拉高影音感官享受,甚至達到類3D功能。未來隨著3D裸眼技術更可為顯示屏于電影院市場帶來不同商機。
目前 3D 眼鏡分為快門式與偏光式兩種技術。偏光式3D技術眼鏡成本便宜,占據市場主流。而快門式3D技術眼鏡3D立體效果較好,但需要通過提高畫面的刷新率(至少120Hz),為左眼和右眼分別輸出60Hz快速刷新的圖像,正好是LED 顯示屏的優點,也符合市場追求高幀數電影畫面的趨勢。
結論
就目前而言LED屏還需解決兩個核心問題:壞點率和大尺寸,因此目前技術更為成熟的激光放映機在競爭中依然會占據上風。類似Cinema LED Screen這樣的屏幕,未來有可能在一些院線市場獲得成功的,但是想要大規模應用,還需更多制造工藝上的提升。
在經濟性上,小間距LED屏更像是整個LED產業的“搭積木”,成本更多體現為每一個單元的成本,而不是整個大屏的成本。這與激光放映機“一個整機系統的成本”規律完全不同。
因此激光放映機不是和小間距LED電影屏做較量,而是和整個LED產業鏈在做成本較量。我們可以預見的是,一個由小間距LED發起的市場挑戰,也足以對當下激光放映機行業造成沖擊。
由此,無論從企業愿景、行業發展、還是從技術經濟性和效果看,小間距LED都會是傳統投影電影放映產品不可小覷的挑戰者。
評論comment